第一章传统责任现象问题的三大现状
导读:
假如我们天天提环境教育,说明我们的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同时也说明我们的环境教育并没有融入我们的日常学习与行为中来,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环境保护缺乏一套体系;正如我们天天提人要有责任心、责任感的意识时,也说明我们这个社会仍然处在缺乏理论体系的阶段。
第一节现象一:反感责任的怪现象揭秘
第一个问题:关于“责任”概念的探讨
什么是责任?
父母:我们为他做了这么多,孩子却毫不感激!
企业主:年年发福利,员工年年不满意!反而骂企业小气。
员工:我每次都是第一个到公司,本好意扫地,现在倒好了,他们比我早到都要等我扫地,还理所当然!
朋友:我借他100块,他说,你那么有钱就借我这么一点,也太小气了吧!我们还是朋友吗?
…………
这是怎么啦!
似乎人人都会碰到这种责任现象问题,经常十分苦恼与委屈。传统的责任心在这儿失效了!我们无法判断责任心到底有没有意义,根本毫无指导意义!
此时此刻,我们毫不犹豫会想到责任到底要不要理性看待!正是这种不理性的责任思维在我们生活与工作中无处不在,经常纠缠我们,才会导致上述的问题频繁发生,同时也催生了理性责任思维模式的诞生!
关于什么是责任的话题,不如先来了解一下词汇的定义的重要性问题。孔子说:如果让我统治国家,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字词的进行精确定义。不管这句话是不是孔子说的,的确很有道理。因为词汇构成我们思维与语言表达的最基本单位,如果我们对词汇的定义越精准,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就越清晰;反之,我们就会因为词汇的笼统的概念定义而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现在我们拿“法律”与“道德”两个词汇来说词汇定义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人们提到“责任”往往很容易联想到这两个词汇,因为我们需要从这两个词汇对责任的性质加以判断,但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法律约束定义与道德约束定义的区别与联系,势必很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所发生责任评价混淆问题,以及固有的责任思维错误与偏见。人们常常因词汇的理解偏差导致的责任评价错误的这一现象在现实中非常普遍。年轻人给老人或孕妇让座算是我们社会崇尚的一种道德层面的责任美德,但也发生过很多因为年轻人没有给老人或孕妇让座,而被打的事件;还有企业或富人给穷困地区与灾区捐款也是我们崇尚的社会责任美德,但时常在网络中出现一部分人对富人非理性的捐款要求,他们理由很简单,知名品牌企业或有钱人就应该多捐款,否则就是为富不仁,就是没有社会责任感,就应该遭到批判。
这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有关责任概念与属性混淆的怪现象,正是因为很多人不分青红皂白,动不动就喜欢拿“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来说事,全然不管这事是法律层面的还是道德、情感层面的责任,统统把归究于应尽的义务、应尽的责任。才会导致这种“强盗”责任逻辑与责任“绑架”思维。盲目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责任感情怀灌输让很多人无法区分正常的“法律”与“道德”的责任思维的界限,才导致了各种非理性的责任心、责任感要求的现象。我们把那种假借“责任”之名,对那些具有社会资源的企业或个人进行社会责任谴责现象称为“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表面上是我们无法区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实际上是我们无法理解“责任”与“法律”、“道德”之间的边界与内涵而导致的问题。
任何词汇都有其特定定义与关联的词汇注解,如果一个字词的定义不准确、界限不清晰,就会直接影响到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判断与评价,从而导致各种不必要麻烦。尤其在我们生活工作中有一个词汇的概念与涵义的精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就是“责任”。查阅字典,我们发现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很多时候人为什么容易发生责任“绑架”现象,从这个定义解释不难发现:一者,什么是“分内”,我们定义太模糊。让不让座,帮与不帮算不算分内的事情,分内是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也不好说。二者,什么是承担“不利后果”与“强制性义务”,也只是从狭隘的惩罚性角度进行结果性定义。
难道就没有不是分内的非强制的责任和享受相应权益的后果的责任?帮助一个莫不相识的人,难道不是责任?这样的责任定义很容易让人提到责任就意味着承担后果,而且还是不利的后果;也容易让人提到责任就会想到各种问题与事故的发生。
因为责任的这种趋于惩罚性色彩(责任低阶)的定义,导致我们很多人一提到“责任”就害怕、推托和避开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的定义就是从“责任结果有害论”来定义的,故而容易让人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莫名的抵触。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引用孔子的话题上来,因为“责任”一词自古以来就是因为定义不严谨,而导致了我们语言表达的随意性。既然说不清责任的含义,又处处都要用到,于是我们就发明了另外两个词汇“责任心、责任感”用来评价。有的时候我们却会因为使用“责任心、责任感”词汇产生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带入另一问题。来一个现实常见的例子加以说明。某员工吃到,主管上来就劈头盖脸的批评:你这人怎么这么没有责任心!员工不乐意了,一个迟到问题,却被领导上纲上线,于是心里对“责任心“这个词产生了巨大的抵触情绪,以后谁和他提到责任心,他都反感。
因此说,究竟什么样才算有责任心、责任感,我们似乎并不能进行很好的解释,现在加以解释也为时过早。但现在我们对“责任”一词有了这样几个基本的认知:
1,责任概念定义不能太模糊,否则容易造成认知的偏差;
2、责任应该多一些理性看待,不应该强调过多的个人情感喜好,否则容易产生偏见。
3,一个社会如果过度使用“责任心”、“责任感”等词汇,只能说这个社会对“责任”还处在感性认知状态。
4,人们愈是强调责任的高大上,就越发容易产生说教的方式,就越不能进入理性、客观的责任认知体系。
关于责任的认知调查试验:(单选项)
什么情况下,你被他人说没有责任心没有太多怨言?
A,在办公室没有帮助同事,被领导批评没有责任心。
B,上个月业绩不够理想,被领导批评没有责任心。
C,公司打算安排两个骨干力量去外地开拓市场,考虑各种因素拒绝,被领导批评没有责任心。
D,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被领导批评没有责任心。
图2.1-1 责任心不足的四类表现
什么情况下,你被他人说没有责任心怨言最大?
A,在办公室没有帮助同事,被领导批评没有责任心。
B,上个月业绩不够理想,被领导批评没有责任心。
C,公司打算安排两个骨干力量去外地开拓市场,考虑各种因素拒绝,被领导批评没有责任心。
D,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被领导批评没有责任心。
小结:
反感责任的常态心理分析:
对于这个问题,你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其实,无论你选择了哪一项,都证明了你的责商是低阶。通常一提起“责任”,人们都会反感,是因为我们把责任等同于责任低阶这一类现象,这个现象是一直存在的,因为我们对责任缺乏高低阶的复数理解思维。责任如果缺乏高低阶、数字符号化描述,那么感性的责任说得越多,理性的责任本质认知与理解得就会越少。说得多,充分说明了责任的重要性,在责任方面人们很容易出问题;而我们反感的,则是因为日常的责任说教成分太多(责任在很多人眼里要不就是R4(C)的奉献精神,要不就是R1(-1)的违反制度的两个极端,我们把这一类人的责任思维问题称之为责距大的人,一个人如果责距太大,就势必会忽视了责任还有其他六种高低阶的变化),对理性责任的4R8C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内涵认知得太少。
而说教成分又体现在哪里呢?核心体现在我们动不动就抬出“责任心”和“责任感”大道理。基于这一点进行概括,其原因就在于责任固然重要却说不清楚原委。
回到这几个问题,例如:
你上个月的业绩不够理想,那么就证明你的能力责任R2为(L),能力责任的业绩还有待提高;
如果没有帮助同事,那么就证明你的义务责任R3为(0),在帮助同事的合作的人际关系方面还不够用心,有所欠缺。
……
每一个问题,都暴露出了自己的责任意识有着明显的不足。而接下来的一系列案例故事,会让我们直接看到缺少了相应的责商,会造成怎样的责任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用4R4P彻底解决问题!